讲述山西抗战英烈“回家”:郭海波和无名英雄的寻踪十年
上千具英烈遗骨沉睡山野,有名字的却不到百分之一。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,而是真实发生在太行山深处的故事。有人说,英雄不朽,可是谁在替这些无名英雄找回家的路?到底是什么力量,让普通人踏上这条艰难又孤独的寻踪旅途?今天,我们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,还原一场跨越生死的“接力”,请你跟我,一起揭开山西抗战烈士回家背后的秘密。
“烈士回家,究竟有多难?”一边是郭海波等人的誓死坚守,一头是时光流转、众多无名遗骨身份不明。有人拍手叫好,说他们传承英魂;也有人质疑:费这么大劲,有啥用?时代变了,还需要为这些早已尘封的姓名投入这么多心血吗?走在太行山险峻的山路上,那些安静长眠的骸骨,在历史的风里彷佛也在问同样的问题。而郭海波的答案,就藏在一场又一场生死未卜的深山搜寻里。但,这一切到底是信仰的执拗,还是个人情感的一意孤行?故事还没讲完。
郭海波,一位地地道道的山西太行汉子,其实身份离你我并不遥远:父辈抗战英雄、村子里听故事长大。从小,他经常佩服自家老辈子讲的那些“八路军夜里挑灯看病,敌人追来闪到后院打枪”的故事。可到了自己身上,才知道“英雄”的事,根本没电视剧里那么潇洒。他第一次随同伴上山寻尸,脚下七十度的陡坡,身后是咬牙坚持的村民,身上仅有一把镰刀、一个布袋,外加打不完的冷颤和疑问。有村民说:“那地方连上山砍柴的小伙子都不敢走,你们去干”更有外村的人看热闹,不理解,“大夏天不在树荫下喝茶,偏要翻山越岭给死人寻骨头,值吗?”郭海波不解释,只是磨破了鞋子,再换一双,那些日子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脱下保护色,只剩执拗和敬畏。
这路上见过的“热闹”场面不少:有人新奇,有人反感,有新闻报道就跟着来拍照,有学校组织学生来凭吊,热闹一场过后,一切归于寂静。但只有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,他们见过家乡怎被战火吞噬,早晨醒来推开门,有时就发现院里多了副陌生尸体。几十年过去,“小海(郭海波)你可得让这些英雄有个归宿,咱良心才安。”普通老百姓,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,却有质朴的温度:这事,是替自家祖辈尽孝。
外人看热闹,媒体来打卡,仿佛山西太行这片烈士魂的土地,有点“网红景点”的意思。可热闹过后,只剩郭海波和邻里几个人,守着刚刚发现的无名遗骨,夜里风刮过无人陵园,偶尔听着狗吠,孤独得厉害。有时候,寻尸队刚挖出骨骼,才通知村里准备安葬仪式,结果天降暴雨,祠堂漏水,烈士遗骨不得已再次掩埋。还有村民不理解:“英雄是咱村的骄傲,可整天挖骨头,会不会不吉利?”甚至有反对声音:做这些事,不但耗钱、耗力,有时还打扰“清净”,把过世之人再次“打扰”,算不算对亡者不敬?更严苛的批评来自文化领域:你们挖的这些,万一不是八路军呢?万一只是灾民、路人呢?漫漫时光,资料早已缺失,身份鉴定得不出结果。是不是大家,是不是烈士,真的能分得清吗?
表面上的平静慢慢出现:陵园建起来,骨骸安葬入土,志愿队伍一度壮大。各路单位、组织点赞表扬,好像风风光光画上了句号。但暗流并没有真正消失。
然而故事突然拐了个弯。一次寻访时,一份特殊的“认亲档案”无意中被发现,竟是郭海波曾祖父留存下来的战时粮票和物品交接账单。里面详细记载着哪个将士受伤,哪天哪夜丢了粮食,谁家支援了八路军。还交待了个别烈士最后的姓名和遗物。靠这批尘封文献,郭海波团队头一回,通过DNA技术和踪迹确认,让两位烈士真正“名归列祖,骨归故土”。消息一出,震动四方。
等了几十年,不是所有烈士都等到亲人认领,但这一回,郭海波把家书、信物、遗骨一一送到家属手中。悲喜相交,有人老泪纵横,有人痛哭失声。多年遗憾顷刻填补——原来“回家”这两个字不是仪式,而是真切的情感归属。那些前文反对的人,也有人改变了态度,他们没想到,有朝一日,骨骸能“唤醒”历史尘埃里的温情。这时候,所有争议和对立好像突然找到了落点。
不过技术与现实的矛盾又摆在眼前。新一批遗骸被发现,可遗物早已风化,DNA样本极难提取。家属登记的志愿者人数多了,反而单个匹配的概率低到令人沮丧。有时候,专家反复检测数月,最后也只能摇摇头。论文里写得热闹,“推动红色记忆工程”,可实际工作就像大海捞针。
更棘手的,是“分歧加深”。一部分村民认为,烈士家属太难找,索性安葬进陵园,“一村一碑,集体祭奠算完事”;另一部分人坚持,每一具骨骸都应该尽最大努力,找到“出身归属”,否则怕对不起逝者本意。双方争执不休,连参与团队的人也有困惑——继续吗?值不值得?历史责任,和现实无奈,像一堵无形高墙,把“英魂回家”的路塞得死死的。
各级部门虽然开会表态资助,但实际经费紧张,技术、设备、专家队伍全都跟不上。有些外地的烈士亲属,想尽办法跑回老家,只落得空欢喜一场——问遍村里,谁都说不清楚细节。资料散佚、证据缺失、日久天长,“回家路”好像又陷入新的死结。
这种事情到底是“缅怀英烈,弘扬传统”,还是“自讨苦吃、劳民伤财”?咱用最朴实的大白话问一下:这些年花了大力气,最后能认出名字的烈士屈指可数,绝大多数都还是“无名”。都说“人死如灯灭”,那我们这些后人为了点燃一盏灯,得拼成什么样才算值?不少人夸郭海波,说这样的人才叫英雄。以反方的眼光说不定有人更会堵心:民族精神难道就靠一堆老骨头撑起来?现代社会这么多事等着大家忙活,这么多活人问题解决不好,反而要为已经离世的人花费时间精力,还不是搞形式主义?
文章里说了这么多:一边说弘扬英雄,一边“认亲难如上青天”;口号响亮,资金技术都跟不上;既要热血祭奠,又免不了冷水一盆。在全民致敬烈士的新风口浪尖,咱只能假装夸奖:有些人真是大义凛然,可不就是有点太认真了嘛?要不是还有像郭海波这样“不识好歹”地较真,可能还真没几个人,记得这些无名英雄的名字、故事和那段硝烟。
烈士“回家”,真的是我们这一辈最紧要的事吗?你觉得,像郭海波这样死磕“英烈无名”的寻找、鉴定和安葬,才是真正的民族血脉延续,还是一种“鸡蛋里挑骨头”的执拗和自我感动?有人说,历史不能忘,烈士应当魂归故土,可谁来理清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、物力和“认亲无望”的沮丧?将心比心,你要是真有一位亲人在那个年代失踪,你会这么执着去找吗?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——你,是支持“英灵回家”,还觉得类似活动应该顺其自然、与时俱进?你如何看待烈士回家的意义?你的答案,可能也在影响未来更多英雄的归宿。
万宝配资-股票配资资质-低息配资股票-股票加杠杆在哪里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